隆枕蟾蜍

cyphosus   Ye
   

  85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形态 依据西藏察隅和墨脱(4雄、10雌及11幼)标本。
成体:雄蟾体长74mm,雌蟾体长87mm左右,其他部位量度数据见表165。头部骨质眶上棱显著,呈“()”形,棱上有黑疣,在眼间向内弯曲呈弧形;骨质棱间凹陷明显,枕部隆起;无眶前棱和眶后棱;吻短而钝,吻棱显著,鼻孔位于吻端;鼻间距显然小于眼间距;颊部向外倾斜,有深的凹陷;鼓膜小而显著:舌长椭圆形,后端无缺刻。
前臂及手长为体长之半或略超过;指长顺序3、1、2、4;指端钝圆;关节下瘤不成对;内掌突小,椭圆形,外掌突大而圆。后肢短,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前达肩部,左、右跟部不相遇,足与胫几乎等长;趾端钝圆;第一、第二、第三趾外侧及第五趾内侧具1/3蹼,第四趾外侧具微蹼;关节下瘤不成对;无跗褶;内蹠突椭圆形,略大于外蹠突。
表162 隆枕蟾蜍成体量度(西藏察隅、墨脱)
Table 165 Measurements of adults of Bufo cyphosus Ye(Zayu and Medog, Xizang)
单位:mm
项目 2♂♂ 10♀♀ 项目 2♂♂ 10♀♀
体 长
SVL 69.9—77.7
73.8 74.1—128.0
96.8 前臂及手长
LAHL 36.4—37.5
36.9
50.0% 38.5—68.0
49.6
51.5%
头 长
HL 22.0—24.8
23.4
31.7% 24.4—37.8
29.9
30.9% 前臂宽
LAD 6.6—9.7
8.7
11.8% 6.3—13.3
8.8
9.1%
头 宽
HW 26.6—27.3
27.0
36.6% 29.5—45.8
36.4
37.7% 手 长
HAL 20.0—20.1
20.1
27.4% 18.6—37.2
29.5
30.5%
吻 长
SL 8.1—9.3
8.7
11.8% 8.7—14.1
11.2
11.6% 后肢长
HLL 91.5—102.1
96.8
132.5% 99.0—166.0
127.0
132.0%
鼻间距
INS 5.1—5.3
5.2
7.1% 5.2—8.4
6.7
6.9% 胫 长
TL 31.4—32.0
31.7
43.0% 33.4—51.3
40.9
42.2%
眼间距
IOS 7.3—7.4
7.4
10.0% 7.7—13.1
10.5
10.9% 胫 宽
TW 9.1—9.9
9.5
12.9% 9.2—18.0
12.1
12.5%
眼睑宽
UEW 6.6—6.7
6.7
9.1% 6.3—8.8
7.8
8.1% 跗足长
TFL 45.0—47.8
46.4
62.8% 49.8—81.1
62.3
64.5%
眼 径
ED 7.7—7.8
7.8
10.6% 7.6—12.4
9.9
10.2% 足 长
FL 30.5—31.7
31.3
42.4% 32.3—52.9
41.1
42.5%
鼓 膜
TD 2.5—3.2
2.9
3.9% 2.7—4.0
3.1
3.2%

皮肤粗糙。头顶、耳后腺间具稀疏小疣,其余背面满布大小圆形锥状瘰疣;上眼睑小疣密集;耳后腺大而显著,略呈三角形;胫部无大瘰粒。腹面满布均匀小刺疣。
生活时背面黄棕、灰褐或黑褐色,吻端至肛前有一浅色细脊纹;上眼睑间有一较宽的弧形斑,头侧有3条深色纵斑;雌蟾沿背正中向体侧有几条斜行棕黑纹,略对称排列;四肢背面有不规则的横纹。腹面浅黄白色,具深灰色斑。雄蟾背面无花斑。
第二性征:雄蟾前臂略粗壮,第一、第二指或内侧3指具棕色婚刺;眶上棱强;无声囊,无雄性线。
幼蟾:在墨脱采到11个幼蟾,其中有7个刚完成变态者,体长14.7—17.7mm,各部特征与察隅的成蟾基本相同。

鉴别特征

鉴别特征 两眼间有“()”形黑色骨质眶上棱,棱低而窄;枕部隆起;耳后腺长大,略呈三角形;外侧3趾间约具1/3蹼;雌蟾背面有略对称排列的深色斑纹。

生物学

生物学资料 1973年7月间在西藏察隅发现成蟾栖于海拔1400—1500m的田间及杂草丛中,傍晚有的在路边爬行;幼蟾采自树林里腐烂树叶中。

国内分布
分类讨论

讨论 杨大同等(1983)、苏承业等(1986b)曾报道云南贡山产隆枕蟾蜍。随后,在《云南两栖类志》(杨大同主编,1991: 100—102)中提出隆枕蟾蜍B. cyphosus与喜山蟾蜍B. himalayanus无明显差异,认为前者为后者的同物异名,并将云南贡山标本记载为喜山蟾蜍。季维智主编的《中国云南野生动物》一书则将云南贡山县独龙江河谷的标本确定为隆枕蟾蜍(P.151,右中图)。Liu等(2000a: 423—435)又将云南贡山县(Gongshan Co.)标本(KIZ-95L010)定名为喜山蟾蜍Bufo himalayanus。由此可见,贡山地区标本的种名变动较大。
费梁和叶昌媛对比研究了季维智主编(1999: 151)的隆枕蟾蜍(彩色照片)和费梁主编(1999: 129)的隆枕蟾蜍(彩色图),两者外形基本相同,特别是耳后腺和头部眶上棱之形状等相近似,因此认为季维智(1999)书中所定隆枕蟾蜍(云南贡山)的确与西藏察隅的隆枕蟾蜍应同属一种,它们与喜山蟾蜍(西藏聂拉木)差异明显。费梁等《中国两栖动物检索》(1990c: 111—114)已明确记载两种的鉴别特征差异显著,而且有形态特征图(图92、图94)。现再次核查隆枕蟾蜍和喜山蟾蜍的地模标本,结果表明二者的形态特征迥然有别[详见本书中这两种的“鉴别特征”和费梁(主编)《中国两栖动物图鉴》(1999: 129, 131)之两个种的彩色图],故隆枕蟾蜍应为有效种。因此,杨大同(1991)将云南贡山标本定名为喜山蟾蜍的标本,建议改订为隆枕蟾蜍。